記者 馬玉姝 樊舒瑜
趕大集、辦年貨、貼春聯,是中國人過年的傳統習俗。
1月19日,農歷臘月二十八,張店迎來瞭春節前的最後一個大張集市,成為最火熱的年味聚集地。
清晨,集市開張,便吸引瞭四面八方的市民群眾。龐大的人流自集市入口蜂擁而入,緩慢向前,宛如遊龍。
大張集歷史悠久,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六十年代。
據介紹,起初,大張集為“四九”集,位於穿村而過的銘波路,當時的規模並不算大。1963年,大張集被迫關閉,1983年又重新恢復並確定為“三八”集。2013年,原閆橋大集關閉,大批商販湧入這裡,大張集也逐步開始沿魯泰大道向東西方向延伸。
隨著規模日益壯大,大張集市現已遷至大張新村東側,占地面積兩萬多平方米,整體呈“T”字形。
為瞭大集新址的道路拓寬、硬化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,房鎮鎮和大張村投入瞭近300萬元。如今,大張集市固定攤位已達到600多個,經營品種繁多,從事經營人員1000人左右。
集市的存在對大張村來說不僅是增加大張村的知名度,更是一種歷史的見證,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延伸。
在大張集市遠遠望去,柴米油鹽、蔬菜水果、幹果零食、服裝鞋襪一應俱全,群眾熙熙攘攘,充滿瞭濃濃的煙火氣,喧囂中包裹著傢鄉濃濃的年味兒。
“從早上六點出攤,我們一天能賣100籠年糕,一籠20多個。”張先生對記者說,進入正月,他們的年糕賣得非常火爆,為瞭不耽誤早上出攤,他們一傢人要在前一天的下午就開始忙活,有時候一忙就是一個通宵。
張先生已經賣瞭十多年的年糕瞭,在傳承傳統做法的基礎上,又根據人們口味的變化,進行調整。紅糖、蜜棗、糯米粉、豇豆……這些原料雖然都看似簡單,但組合在一起,經過揉、搓、攪、蒸等一系列過程的組合幻化,卻產生瞭奇特美妙的香甜味道。
在集市的東南角,是徐波的攤位,“幹瞭一年,現在到瞭最後沖刺的階段瞭。”徐波站在攤位前笑著說。
雖然在集市入口有不少熟食制作的攤位,但在徐波的臭豆腐前排隊的人格外多。“現在生意比以往好多瞭,在這裡一天能賣一百多份。”徐波對新年充滿瞭憧憬和期盼。對他而言,大年三十與傢人團聚,吃上一頓團圓飯時,在他心裡,一年的奔波和辛苦,都有瞭意義。
而除瞭百姓餐桌上的吃喝,象征美好健康的花卉也逐漸走俏,出現火爆景象。
在大張集市的五月天花卉,記者看到,商傢們將熱銷的各類花卉盆景擺放在店鋪前顯眼的位置,蝴蝶蘭、杜鵑等色彩喜慶艷麗的鮮花讓人眼花繚亂。前來選花購花的民眾絡繹不絕。
“臨近春節,我們一天的營業額在一萬元左右,是平日的十倍之多。”五月天花卉工作人員對記者說。
“過年瞭,買兩盆花放在傢裡,增添一份喜慶,也更有過年的氛圍。”前來買花的市民林女士說。
人間煙火氣,最撫凡人心,年集的熱鬧隻有趕過的人才知道。